《穿書之大昭蘇語賦》第7章 前因7
盛元二年秋,昭高宗復立王曦為自己的皇后,廢黜蘇冀的太子之位,改封為安王,封地在北方遼東郡。朝堂之上眾臣無人敢提出異議。
插一句後話,盛元五年,前太尉薛毅寡母過世後,剛出了喪期,薛毅於家中自刎而亡,死前口中不斷重複著愧對先帝。
而前驃騎大將軍段紹自盛元初年就開始多病纏身,盛元三年段紹70多歲的老父親過世,三年後段母也去了。段紹也於母親過世當年病情急轉直下,於同年秋過世。
卻說在太宗遺旨宣讀前一天夜裡蘇哀曾以薛毅、段紹家人為質要求他們支持太宗遺願擁立自己。
這一招直中要害,忠孝不兩全,偏巧這薛毅、段紹雖確是忠臣但二人更是大孝子。
這二人心中也存著希望這確實是蘇旭真實遺願,希望蘇旭蘇哀兄弟情深,蘇哀登基為帝,待百年後還政傳位於太子蘇冀。
可是盛元二年初立後廢太子的旨意一下,他二人自然都明瞭了,僅存一絲希望也沒了。自覺辜負太宗的信任賞識和重用,均在盡孝之後以死謝罪。
這二人生前都曾對自己最看重的兒子有過交代,拼死也要護蘇冀周全。
這王曦二朝為後,雖朝廷大臣懾於蘇哀淫威不敢公然反抗聖旨,私下卻難免對王曦多有詬病。
可王曦也是有苦難言。蘇哀知道王曦不會心甘情願嫁給他後已然放棄裝模作樣,以蘇冀,蘇宣和蘇寶兒安危威脅王曦好好做自己的皇后。
蘇哀強行隔絕開他們母子接觸,給蘇冀封王開府後,讓蘇宣,蘇寶兒住進蘇冀的安王府由長兄看顧。
原本蘇哀想讓蘇冀帶著弟弟妹妹直接去荒涼的北方安封地,以防王曦看到他們進而思念蘇旭,如今能暫居京城還是王曦多方抗爭的結果。
說回到蘇哀的兒子蘇恪身上,這孩子出生娘死爹不喜,下人多為難。隻身邊一個長他13歲的丫頭李秋悉心照顧。
太初年間,王皇后生下蘇冀後,思及壽王也有一子,多次召蘇恪進宮,蘇冀和蘇恪也成為熟悉的玩伴。
也是蘇恪初次進宮時王后問起才知這孩子被忽視到兩歲還未取名就此事問詢蘇哀,蘇哀才給這孩子起名。
恪字意思是讓他以母為戒,恪守規矩。王后見蘇恪不受喜愛,憐惜他從小沒娘,所以每次蘇恪進宮對他也是極好的,多有賞賜。
早在蘇恪出生後,王后覺得蘇哀已為人父,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樣拿他當親弟弟般照顧,所以自那時起多有疏遠避嫌。這也加劇了蘇哀對蘇恪的嫌惡。
及至後來王皇后經常召蘇恪進宮和蘇冀一起承歡膝下。蘇哀得知更為不喜,王曦如今疏遠自己,一個丫頭算計他生下的賤種卻可以親近王曦。
是以每次蘇恪出宮回王府後蘇哀總會找事訓斥他,甚至連帶著盡心照顧蘇恪的丫頭李秋也被蘇哀憎惡經常被責打。
王府下人哪裡能看不懂主子心思,便越發奴大欺主。對蘇恪吃穿用度多有剋扣,皇后對他的賞賜也總會莫名丟失。
及至蘇哀登基稱帝后廢了蘇冀太子位,按道理講為了穩固局勢廢立本當同時進行,蘇恪作為蘇哀唯一的兒子應被及時立為太子。
然而蘇哀實在太過愛憎分明,瞧不上這個兒子,還想著以後和王曦婚後生孩子來承繼大統。
蘇恪由王子變為皇子,可處境依然沒好到哪裡去甚至可以說是更加惡劣。以前雖然在壽王府一隅受盡壽王冷落,好歹經常會被召進宮受到皇后和蘇冀的善待。
現在則是在皇宮一處偏殿裡被身為皇上的蘇哀不聞不問,不同的是王皇后現在根本無暇顧及到他,而蘇冀這個昔日玩伴確是除了重大節日參加宮宴平時不得入宮。
蘇哀對待下人,一個不順心就重重責罰處置,是以無論當初壽王府下人或是如今皇宮宮人都不敢觸蘇哀的黴頭。而蘇哀對蘇恪的嫌惡則是完全不加掩飾。
因而宮人們要麼對蘇恪躲的遠遠的,要麼則是落井下石。畢竟,李秋忠心伺候蘇恪,因此經常因各種小事受責打就是前車之鑑,這種情況之下,蘇恪對李秋益發依戀。
盛元3年末王皇后懷孕,蘇哀大喜,盛元4年夏王皇后難產生下一個死胎,王皇后原本生蘇冀難產出血身體就有虧,自此次後益發孱弱。
太醫言明王曦以後再難有孕。蘇哀身體也開始出現問題。盛元5年,認識接受現實的昭高宗蘇哀立蘇恪為太子。
同年薛毅自盡的消息被蘇哀知道,蘇哀此時性情本就越發陰鬱暴戾,得知後將蘇家滿門貶往北方苦寒邊塞守邊。
可當時薛毅之子薛成妻子才產下一個小女孩,薛成與妻子生了4個兒子後才得這一女,實在不忍這孩子一出生就要受苦,連夜偷偷送到安王府上。這個小女嬰就是薛語。
盛元6年初,王皇后薨逝,同年春蘇哀過世,蘇恪即位,昭史稱之為昭武宗,第二年改年號為建平。
蘇恪是個重情之人,從小飽受冷待磋磨,是以凡是曾經真心對他好過的人都被他真心感謝。包括李秋,包括故去的王皇后(以後再說)包括幼時視他如兄長的蘇冀。
念及蘇冀封地在北方苦寒之地,不便修改先帝決定,於是即位之初封蘇宣為永王,封地在江南富庶之地的揚州郡。封蘇寶兒為長樂公主,封邑在富庶的館陶縣。
這非常難得,蘇恪性格中一大為後來人詬病的缺點是極度愛財。也可能即位之初還沒有像以後那般將國庫視為自己錢袋子。
建平元年初,顧及李秋年歲已大時年已然27,蘇恪破例在未到法定婚齡(蘇恪14歲,大昭法定婚齡男16)舉行大婚。
14歲雖未到法定婚齡,但大戶人家公子這個年紀有的都有了通房丫頭,何況此舉有利於皇嗣綿延,大臣們對此並不反對,只是反對皇帝立李秋為後。
在君臣對抗中,最終各讓了一步,大臣們不再反對蘇恪立李秋為後,皇帝則要同時冊封經過層層推薦選拔的秀女以及北方後燕送來的和親公主(後燕開國皇帝慕容衝親叔叔慕容博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