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靈帝傳免費閱讀第二十五章 劉子揚
PS:本人非常喜歡歷史上君王收下一流謀士的過程,那是政治理想,心機的對抗,是超級人才之間的戰爭,本人認為,朝代更替中最精彩的莫過二點,一是戰爭上敵我雙方的鬥智鬥力,二是君擇臣,臣亦擇君的選擇。所以本書絕不會有王八之氣亂放的現像出現,力保收任何一個謀臣都精彩。
PS:本書中收謀士的過程,有些是參照歷史上一些偉大君王收一流謀士的過程而寫,有些是自已讀史心德而幻生,所以必定會有很多漏洞,還望各位不吝賜教,並體諒,本人雖自幼讀史,常常以中華歷史之豐富而為身為炎黃子孫而自豪,但興趣愛好並不能保證學術性,所以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PS:記得以前好似大一時曾在讀者上看過一遍文章,哪位大大寫的倒是忘了,但有一句話記得極為深刻“生在中華這個歷史極為深重的國度裡,一齣身就老了。”本人深以為然。
PS:再次感謝藏書江南的兩個帖子。
帝王之難,在於以一人之心敵天下萬人——唐太宗。
下午時分,劉鴻依舊呆在了德陽大殿,但德陽大殿除了那些必要的人員之外,就是那幾個十常侍派過來監視的人了。
本來十常侍也幾乎都從宿醉中醒了過來,想要過來跟劉鴻拍拍馬屁,然而被劉鴻拒絕了,十常侍是必死無疑了,他要趁皇甫規的死,挽回群臣的一些信心,哪怕是一點,都能避免大漢各州擁兵自重。
整一個下午,劉鴻都在默默的吟叼的著李世民的這句話,這句話太過沉重,這句話不旦點明瞭帝王之難,更是點出了為什麼凡是帝王總是稱孤道寡的原因。
劉鴻的心情沉重之極,做為一個炎黃子孫,華夏民族,龍的傳人,他有那種振興大漢,甚至是統一天下,讓整個地球,只有一種文化,只有一個語言,只有一個傳統的雄心壯志。
但作為一個人,他不想讓自已變成那種孤家寡人,身邊無人可信,人人都得防範,任何一個人講任一句話都要深思熟慮其中的意味,做這樣一個人,實在是太過於無趣了。
要改變這一切,那麼必然得把政治權力下放,組建內閣,把戰爭轉向內閣,如果不行,那就只能在朝中維持平衡,讓各臣互相制約,讓皇帝有一個更高的視角俯視群臣,然而這一點,在現在是不行的,就算是太平盛世也是行不通的。
多臣平衡,只是讓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已,不說要費心的去維持這種平衡,會讓皇帝為了這種平衡不得不有失公允,也更容易變成矛頭的集中點,眾臣平衡,那麼想突破那一線,則必然得從皇帝手中得到。
這樣轉來轉去,還是把矛頭轉向了皇帝,皇帝要維護平衡,那麼群臣自然容易離心離德,對朝廷非常容易失去歸屬感。
縱觀歷朝歷代的歷史,無不是如此,在歷史中,唐太宗,唐玄宗,康熙皇帝,這三個都是封建集權最為集中的時候,可是等他們一起,個個都起了亂子,原因是什麼,要說起來有太多太多,但是終歸有一點,就是平衡惹的禍。
大臣們對朝廷變得沒有歸屬感,只想讓自已,讓自已的派別獲得最大的利益,那麼必然會進行政治投機,而投機的對像,無非就是皇子而已。
看來,也只有組建內閣了,可是在這個時候,在華夏這片土地上,內閣是這麼好組建的嗎?儒家思想,雖然在漢末的時候,獨尊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置疑,就現在,各個學府都有學者在討論儒家治國的可行性,然而,無疑,在近三百多年的獨尊地位裡,儒生佔據著讀書人的大片。
六經,連易經都被歸為儒家學說,僅此一項就可以看出,這學術之爭,都爭到凡是孔老二看過的書,通通丫的都是儒家的。
“許多許多歷史才能積累出一點傳統,許多許多傳統才能演變出一點文化,儒家已經變成一種文化,變成一種閹割民族血性的文化,外敵一來就投降,一種投降主義的文化,一種自大的文化,一種落後的文化。”劉鴻緩緩的站了起來,業已,眉頭已經皺成了一片。
“陛下。”史阿不亞於太監的陰側側的聲音在劉鴻的耳邊響起,打斷了劉鴻的沉思與煩惱:“陛下,阜陵王劉普之子劉曄,荀家荀彧荀攸奉命前來晉見。”
“哦。”劉鴻抬起了頭,他有些意興蹣跚,既便是這歷史上的三大牛人,他現在也並不想多見了,想來也是好笑,他要見的這些人,竟然都是老曹大大的手下,想想老曹的成功並不是偶然,也不是運氣太好,他手下確實人才濟濟,跟孫權與劉備比起來,確實強了太多。
本侍要揮手示意史阿的劉鴻一下子臉皮鐵青了起來,他剛剛抬眼的時候分明看見了二大一小的三個皺著眉頭的青年人,不用說,自然就是這三尊大神了。
什麼時候漢靈帝沒有威嚴到這種地步,有人來見也可以不聽宣,可以盡直的闖入內殿了,什麼時候,這皇帝的自尊猶如地上的泥土般任人賤踏了。
一個下午都在想著帝王之難的劉鴻瞬間怒火上騰,但劉鴻早已不是那個原來時空裡的一個文史生了,也不是一個四處碰避的無業者了。
強自壓下了心中的火氣,談談的一笑,說道:“哪一位是劉曄。”
“微臣在。”劉曄極為不甘心的從三人隊列中走了出來,撩起長袍,向這個他厭惡不已的皇帝跪了下去,不愧是身為漢世宗親,卻可以幫助老曹反漢的代表人物。
劉鴻豈會聽不出這話裡的不滿不屑之意,想想這個老曹手下的一流謀士,歷史上的評價為“料事如神,用之則幸,不用則危”卻因為漢室宗親的身份,在後期受曹氏排濟最後憂慮至死的劉曄。
這個自已欽定的末來科學院的院長,就這麼對自已擠眉弄眼,不屑一顧,臉上幾乎就差寫上:“我很討厭你,沒事就滾。”的字樣了。
“你殺過人,十三歲那會。”劉鴻心裡暴怒,這個怒氣不亞於他對十常侍的怒火,劉鴻也不在多說什麼,他不得不再次深思熟慮之後才講出了這一句話。
果然,劉鴻話音一落,場中各人臉色各異,尤其是劉曄臉色更是好看,一陣青一陣白。
劉鴻為什麼會問這話,這其中是有些典故的,劉普有一個內侍長得極為俊俏,極為受劉普寵愛,可以說,劉普在龍陽之好上,幾乎是專寵此人,就連其妻都少去問津了。
在劉曄七歲的時候,劉曄的母親病死了,臨終前對劉曄和劉曄的兄長劉渙說道:“普之侍人,有諂害之性。身死之後,懼必亂家。汝長大能除之,則吾無恨矣。”
其中有很強的吃醋成份,這話聽起來頗酸,但在劉曄十三歲的時候,便真的跟兄長提劍直入內室殺了這名內侍,更在其父大怒之下說道:“這是母親的遺命,我不敢不做。”其父大笑了兩聲,也就放過他了。
知道這個典故的人也許會說劉曄孝順,也許會說劉曄忠義,但是其中意味,是個聰明人幾乎都是明白。
劉鴻這麼問,無非也就是這種諷刺的意味。
PS:看到網上很多關於老曹手下第一謀士之爭的貼子,很少有人提極劉曄,其時劉曄之才也是高深莫測,不但是廟算人才,也是分析情報高手,更是科技的領路人,從三國志。劉曄傳就可以看出很多。
不論是曹操,還是曹丕,兩個人都對劉曄讚賞有加,但因其身份,使得劉曄越是有才,就越被懷疑,最後鬱郁而死。
歷史的評價是:“曄,末盡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