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理工天下免費閱讀第十五節 陣法革新
冬季農閒是府兵演武的時段。新唐書·兵志的說法是,三時務農,一時習武。
客觀上講,全民皆兵會極大的提高常備兵力,但是也因為無法職業化,戰鬥力不能提高。而且也削弱了農忙時水利工程的修建勞力。
唐初有三百二十萬戶,約兩千多萬人,而有634軍府,每府平均一千人,也就是六十萬,應該說還是很合理的。
而且唐朝養馬極多,最多達70萬,因此唐朝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絲毫不會擔憂。哪裡會像後來宋朝對騎兵的疲軟和懼怕呢!
按照現代社會的組織形式來看,兩千萬的人口,只有六十萬的軍隊,是很少的。而明朝約有兩億人,軍事上竟然連一萬的騎兵都無法對付。弱到了這樣的地步,不得不讓人感嘆,封建社會的組織,也會破爛到這等地步。
所以,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是非常業餘的!冷兵器戰爭時代戰場上的傷亡率,在原始戰爭狀態,大概20%。這是與武器的造價和性能有關的。就算像日本刀這樣的好刀,殺上幾十個人,肯定是要捲刃的。
而弓箭呢?唐軍主要是輕騎兵,標準武備只是一壺箭,三十隻而已。
玩過射箭的人都知道,二十米外,也就是不到二十步外的人,就已經小的不太好命中了。何況唐弓一般射程,大概也就兩百步(三百米)。三百米外的人,給你一個烏齊衝鋒槍,一梭子掃光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命中一兩發,命中了,也不知道有多少殺傷力。
因此,以首級當軍功是很合理的,你身為一個小兵或者夥長,殺的一個人,就已經算中了大彩。什麼?以一敵百,你在做夢吧。你知道殺了兩三個人,掛幾個人頭在腰上,那是什麼感覺嗎?!
又及,好的弓,和刀,可都不是便宜貨。唐時尚武,為了一口寶刀,大有人傾家蕩產。
那麼以唐朝時代的物價,傾家蕩產是什麼概念呢?中唐有一個商人,以五千文,也就是五貫錢作為本錢,就可以做香脂水粉生意,生活無憂。商人不算有錢吧,買刀的都是有錢的大款才對吧?
因此,一包寶刀幾十貫,上百貫,一點也不奇怪。
中唐時期的腐敗宰相,一碗湯恐怕就要花費萬錢。真的,唐朝貴族,有錢的很!但這錢可能花在軍隊上嗎?因此軍隊上那個破爛刀,那個命中率的弓箭,能殺多少人呢。主要也就是列列隊,隊形堅持到戰鬥結束的,一般都是贏的。輸的不是人死光了,而是潰散無法指揮,被追殺或者戰俘了。算上追殺,也死不了多少人,主要是戰後殺俘。
唐朝時代的軍隊,除了關內十二軍,禁軍,後期的邊軍是職業軍人以外,其外的無不要麼是府軍(相當於民兵),或者是募軍(比民兵是強那麼一點)。訓練,配合等軍事素質,是可想而知的。
李世民和李靖對話錄《唐李對問》就記載了當時的戰術思想,能看出,李世民是臨場指揮的大師,而李靖有更系統,經過了辯證的軍事思想。作為當時代戰鬥力最高的將領,他們代表的是當時最高的戰術水平。
在討論戰術的時候,也就無非是討論正奇之道。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太宗曰:「蕃兵唯勁馬奔衝,此奇兵歟?漢兵唯強弩犄角,此正兵歟?」
靖曰:「案《孫子》雲:『善用兵者,求之於勢,不貴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夫所謂擇人者,各隨蕃漢所長而戰也。蕃長於馬,馬利乎速鬬;漢長於弩,弩利乎緩戰。此自然各任其勢也,然非奇正所分。臣前曾部蕃漢必變號易服者,奇正相生之法也。馬亦有正,弩亦有奇,何常之有哉?」
太宗曰:「卿更細言其術。」
靖曰:「先形之,使敵從之,是其術也。」
太宗曰:「朕悟之矣。《孫子》曰:『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又曰:『因形以措勝於眾,眾不能知。』其此之謂乎!」
靖再拜曰:「深乎!陛下聖慮,已思過半矣。」
”此文除了末尾是純粹馬屁以外,說明了當時戰術的缺乏,和對兵源的限制。同時也說明了李世民其實並不夠明白漢族傳統兵法經典的意思,也側面佐證他的戰術多是戰場直覺,並不擅長局勢分析。
李靖的意思是說,善於領兵的人,是利用軍勢,而不是利用士兵的優勢來調度,因此能夠選擇合適的兵種而來打造自己的軍勢。選擇合適兵種的意思就是按照兵源的優勢來戰鬥,所以吐蕃肯定是用騎兵,發揮衝鋒的優勢,漢族肯定是利用弓弩,擅長慢速的戰鬥。所以我以前統領吐蕃和漢族兵時必須改變旗號和衣裝,以便讓他們互為彌補。騎兵也有正奇,弩兵也有正齊。
李世民不太清楚,李靖就進一步說:先製作一個表面的局勢,讓敵人按照這個局勢來布兵,這就是其中的策略。
而此書的另外部分呢,則說明當時軍隊的佈陣。因為指揮調度的原因,前後左右軍不能離總指揮特別遠。這也制約了大型會戰的發生。因為,太多人聚集在一起,必須排成很長的隊列,無法光靠旗子,鼓聲來指揮複雜的戰術機動。因此,李世民屢次在唐朝統一戰爭中使用的戰術,都是這樣的:劣勢步兵在前,拖住對方主力,自己率幾千騎兵在敵陣薄弱處衝殺一陣,不用殺多少人,只要衝散陣型,就沒有不大勝的。
按照李靖的體系,李世民的步兵,別人以為是正兵,其實是奇兵,因為他的作用其實是讓對手露出破綻。而自己的騎兵,其實是正兵,因為他就是靠這個來決定勝敗的。
古代的偵查效率低下,指揮笨拙,因此才會給李世民留下這樣的機會。如果他遇到的是訓練有素的比如馬其頓,羅馬時代的方陣軍團,恐怕是討不了好!
他們對波斯帝國的勝利,充分說明了步兵是可以有效戰勝騎兵的。而岳飛的步兵也是把金兀朮的重裝騎兵殺的找不著北。
所謂時事造英雄,正是因為此。
而這一次為了準備都高麗的戰爭,李志要對當時傳統的戰陣做出改革!
李靖發明的六花戰陣,是一種外方內圓,可以以五種變化,方,圓,曲,直,銳的戰陣。它和古代的九宮格陣不同,是從諸葛亮的八卦陣修改而來。
比如,有一塊一千二百步乘以一千二百步的陣地,李靖會將它分成四百步(600米)乘四百步的小方陣,分為東西兩廂,其中六塊是列兵的,剩下的三塊是空地,留作戰鬥或者是調度。
每一陣分五千人,其中一個為營,剩下的五個,可以各自做五種陣型的變化,總共二十五種變化。
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做這麼多變化。臨場的指揮,都是前軍為正,以槍盾兵結成防禦,多為方圓陣。用處就是“陷”,就是指能夠控制住衝擊的兵力,能夠利用兵種的特性,將敵人的衝擊力控制住,讓陣地膠著。曹操的兵書,《新書》,將騎兵分為戰騎,陷騎,遊騎,作為了三種騎兵的作用,分別為正面戰鬥,預備隊和突擊隊。
正面禦敵的,當然以槍盾兵為佳。很簡單,防禦高,能抗騎兵的衝擊。而預備隊,則用刀盾手,或者太刀手都可以,攻擊力足夠高,DPS鋼鋼的。
突擊隊,在唐朝必須是弓騎兵,沒有之一。。。
考慮到指揮習慣和軍官的素質,陣法並沒有很大的改變的餘地。
不過,配合,是可以用戰術推演的。比如戰場地形,敵軍裝備和軍力配備,突擊隊可以和本陣不放在一起,本陣指揮官和突擊隊的指揮官約定信號出擊,如此等等。而陣型也可以在抵達交戰場地之前,分別佈置好。狙擊戰,遭遇戰,包圍戰等不同的戰術目標,也會影響行軍佈陣的選擇。
李志的終極目標,是使用羅馬槍盾兵作為正兵,列隊正面戰線。第二條戰線可以使用板甲的雙手劍士,類似於陌刀,斬殺起來人馬俱碎,推進和DPS效果無敵,適合硬仗。即便沒有板甲,雙手劍的戰力,是大於當時的唐直太刀的。也可以使用擲彈兵,維京刀盾兵。主要視乎對方的火力配備如何。
第三條戰線則沒有比騎兵更好的選擇。武器會選擇蒙古彎刀的改型,斯拉夫馬刀加上騎弓。
說到斯拉夫馬刀和騎弓,現在俄羅斯和東歐各地,還有著蒙古時代的戰爭藝術的保留。單手馬刀的決鬥,可以耍的華麗無比。而時至今日當地還有反曲弓的速射比賽,一次從箭筒拿一隻甚至兩隻箭,射速可以到每2秒一發。非常有趣,只是不知道他們管這招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