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嬌顏免費閱讀第十章 莫道春風不識字
謝謝大家的推薦票票……
謝謝大家留言……
這本小說還有很多地方不是特別成熟,望多指正
今天心情很好……更一章
大家也加大力度推薦收藏喔,那樣我就能天天都很爽快的更全章了,不用半章半章傳……
好累人的……jjmm們加油喔,嗯……我也會加油的,我們就一起加油吧。這章改了N次,章名亂寫的,極其鬱悶,頭幾次是我自己覺得不好要改的,後來寫好了滿意的,卻沒保存,尖叫發瘋中……
阿嬌對於中國古經典集的瞭解,並不如她自己想象的那麼多,於是當她晚上想要準備明天的講學內容時,恍然發現自己壓根記不起太多東西。《三字經》她倒是從小背的,只是她記得這時候《三字經》還遠沒有到出現的年代,左思右想,她記起了小時候父親教她認字時學過的《弟子規》,她不能確定《弟子規》是否出過,但弟子規內容沒有三字經那麼龐大,而且她記得更清晰些。
阿嬌現在有些埋怨自己,當初早知道有今天就應該好好的背記蒙學經典,也不至於受了現代教育的知識份子到了漢朝無用武之地。阿嬌的歷史學得也不怎麼樣,否則她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苦惱了,什麼東西都知道個大概,為什麼會發生,怎麼發生,發生的時間及地點還有主要人物她是兩眼一抹黑,全然不知道。
阿嬌現在極佩服發明計算機的人,如果她現在手裡有計算機,她就能“知百事,通天下”了。那用等東方朔來卜卦,鍵盤一敲上下五千年就盡在掌中了。
當阿嬌在次日下午帶著《弟子規》的簡體手寫去了荊亭學館,她不曾想到過,小小一本弟子規,在她眼中不起眼,從小背起的書,竟然讓她把半個漢朝的眼光都招了過來。
阿嬌到學館時,孩子們都已經端正的跪坐著等候她,阿嬌皺了下眉,卻又微不可察地收去了,衝著那些規規矩矩地孩子們綻開燦爛的笑容。他雖然不喜歡這樣的跪坐學習,但這不僅是禮儀,更因為漢朝沒椅子,而她只想默默地不招惹任何人的目光。
阿嬌其實還有放不下的,就是那位不知道靈魂飄到哪兒去了的堂邑翁主,即使靈魂已經遠去,卻依然用殘意識來擾她,若不做些什麼,只怕即使靈魂遠去,也安不下心來。她……是阿嬌,卻更是喬雨,這樣的阿嬌是註定不可能呆在劉徹身邊的,她不信任那個人,那個把承諾掛在嘴邊上,卻不放在心裡的人,她實在沒有安全感,所以這樣遠遠地為劉徹做點什麼,是她能接受的,也是為了讓阿嬌心安,不要再有殘存的思戀來折騰她。
阿嬌見堂後有幾個人陪在張渚身邊,也只是淡淡一笑,並不在意,她明顯的感覺到,那些人並不是懷疑自己,而不過是好奇輕了。
劉徹,我雖然沒有能力教出驚世之才,卻能引導他們成為大漢朝未來的中堅力量,有他們幫你,阿嬌會安心,我也會安心,只是你卻萬萬不可在這些日子裡枉負了南風。
她是能理解劉徹為什麼背棄當初承諾的,可南風不會理解,飄得遠了的那抹幽魂也不能理解。
“不要那麼拘束,我們先來講個故事吧。”阿嬌打算給他們講的是“孟母斷機”的故事,故事短小卻容易讓孩子理解,並且從而記住弟子規“入則孝”的前幾句。阿嬌當然不會只講一個故事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適應她的課堂氛圍,想到這阿嬌拿眼看了一下朱希和朱敏,心裡開始笑,她相信孩子們會很快適應的。
“孟子小的時候,有天沒有去學堂上學,母親知道後就非常生氣,你們猜孟子的母親會怎樣對待孟子呢?”阿嬌希望的課堂氣氛便是孩子們各抒己見,劉徹這樣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君王,必需要有人去唱他的反調才行,那些每天歌功頌德的臣子,根本不可以信任。阿嬌卻不知道,在竇太主過世後,劉徹真正展現一個帝王的才幹,那時的劉徹所流露的威嚴,縱使在殺場上久戰的將軍亦不敢掠其峰芒,更何況諫官。
朱希咂著嘴裡甜甜的蜜棗味,率先舉起了手,心甘情願地當了阿嬌的托兒:“孟子肯定是要捱打了,逃學不對,要是我逃學了,父親一定會拿板子抽我的。”
阿嬌的二號小托兒朱敏懷裡還揣著阿嬌給的糖糕,舔舔嘴也站了起來:“我覺得不會,要是我逃學了,母親只會罵我,不會打人的,孟子的母親也是很好的,不會打人的。”
阿嬌搖了搖頭,她正想著會不會有孩子再站起來回答,有一個孩子就舉起了手:“我聽過這個故事,孟子沒有捱打也沒有捱罵。”
“對了,可是孟母是怎麼讓孟子以後不再逃課,發奮讀書的呢?”阿嬌很滿意自己帶來的效果,孩子果然比大人更好帶動,稍微有人鼓動一下,就大膽地站出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了,現在能在學堂裡自如的與師長談論,將來必然也能在朝堂上如常以待君王。
“我知道,孟母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告訴孟子說,如果他不好好學習就會像這塊布一樣,不能成材。”一名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站起來,回答了阿嬌的問題。
阿嬌稱頌了回答問題的每一個孩子,並繼續她的提問式教學,對於蒙學而言,啟迪孩子本身的思維,比填鴨式的背誦譚文要更加有效:“那孟子是怎麼去做的呢,他會不會聽母親的話呢。”
“他聽了母親的話,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小托兒超常發揮,阿嬌本意不是要朱希來回答的,是希望讓別的孩子來回答,沒想到小托兒實在太敬業了,竟然買一連帶著還送一。
阿嬌覺得現在的孩子還是教順居多的,而孝在儒家學說裡是佔很重要的位置,儒家學說裡認為只有先在家孝順父母,出外才能友愛兄長,致仕後才能忠誠於君王。但現在的父母未必都太過於嚴厲,幾千年的中國都是信任“棍棒底下出孝子”,漢朝自然也不例外:“為什麼要聽父母的話呢,你們想一想。”
孩子們的沉默讓阿嬌有一些意外,忽然她自問了一遍才發現自己都沒有答案,何況是這些孩子呢。阿嬌本想自己解答的,卻見張渚站起來,替阿嬌解了圍:“生恩大如天,養恩重如山,不孝父母何以為人。“
阿嬌極感激地看著張渚,真讓她自己來回答她還不知道要怎麼說呢,於是決定用弟子規中的前幾句來結束這堂略有些倉促的講學:”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孩子們跟著阿嬌讀了幾遍,因為有了故事做鋪墊,對於這樣琅琅上口的語句,孩子們記得特別快,阿嬌讓孩子們依據這句話,討論了一下平常應當怎麼親來孝順父母,孩子們由於有了朱希和朱敏帶頭,都熱烈的討論著。
張渚等人也對阿嬌的講學另眼盯待,他們從來不知道和學生們之間還能夠這樣去相處,這樣平和……這樣熱鬧,雖然不免吵了些,但學生們比平時更加用心,並且更加努力的去思考,怪不得朱希、朱敏能夠舉一反三,對什麼都有自己的見解呢,這與他們的這位“陳姐姐”是離不開的。
阿嬌在課堂結束時讚揚了每一個孩子,並微笑著表揚他們在課堂上發表的言論,這讓張渚等人很是不解,於是在講學結束後,張渚忍不住問了阿嬌:“陳姑娘,為什麼要大力褒獎學生呢,這不是讓他們驕傲自滿麼?”
阿嬌其實也沒有什麼理由,因為她記得小時候上幼兒園,老師就是這麼對孩子的,表揚他們不論是否出眾。忽然記起了不知道從哪看來的一句話:“我們家鄉有句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叫賞識教育,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孩子舒展心靈、發揮自身的潛能,張先生不覺得,這樣孩子們更易接受知識,並更快樂麼。”
張渚默然的點點頭,做為一個教育家,對於幾千年後另一位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論,張渚自然更容易接受。張渚身邊的男子忽然站了出來:“陳小姐,不知是哪裡的陳家?”
阿嬌心裡稍微驚了一下,很好的隱藏住了,依然淺淺地笑著,卻極擔心這又是哪位皇室宗親,不至於都躲到荊亭來了,還被人認出來吧,那可就實在是太冤了:“小門小戶而已,並非大戶人家,祖上雖有讀書的習氣,卻從不曾有人致仕。”
劉蘊如阿嬌所想,是皇室的落魄遠親,雖然不曾見過阿嬌,卻不信小門小戶裡能出這樣的女子,知道阿嬌是不願意多談,於是也就不再問了。
阿嬌見劉蘊沒有再問,心裡才稍微安穩了些,卻隱然覺得劉蘊並不是普通的教書先生,於是多嘴的問了:“敢問先生姓名。”
“劉蘊,祖上與高祖皇帝曾是族兄弟。”(這個是我編的)
阿嬌嚇了一跳,差點沒奪門而出,幸好這劉蘊看起來並不認識自己,如果他知道自己是堂邑候府的陳嬌,這就跟沒逃一樣:“原來劉先生是皇室宗親,真是失禮了。”
“沒落皇親,當不得陳姑娘的大禮。”劉蘊雖然嘴上這麼說,心底裡還是有著皇親的自覺的,雖然已經不多了,但劉這個姓氏讓他永遠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