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大唐路免費閱讀第二十章 兩條腿走路
牛頓說,我之所以能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文化這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歷史各種經驗的積累。沒有普通的民眾千百年來對世界的探知,就沒有後來知識精英的耀眼光芒,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是由於中國文化的獨特性,精英階層更熱衷於政治,導致了中國古代大批的知識精英,都是些官員。他們掌握著大量的社會經驗知識,卻往往忽略了總結,尋找規律,而更偏向於實用性,這和儒家天生的氣質是分不開的。說難聽點,有些功利性。唐宋時代還好,讀書人還比較重視自身的全面發展。等到朱熹把宋明理學的理論體系總結完,就被統治者改造成了桎梏社會精英的枷鎖。尤其明代實行八股取士之後,為了做官,大多數讀書人只顧鑽研八股文章,直接把很多前人總結的文化拋諸腦後,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倒退。
王小麥又把“電車悖論”的變形體“馬車理論”對鄭長史解釋了一番。
“這……”鄭長史聽完,也是六神無主,驚慌失措,越思考越是冷汗直流。為什麼兩種選擇都是錯?是人出了問題還是是道德出了問題?聖人會怎麼回答?不,聖人不能回答,聖人若是回答了,那就是有道德瑕疵。聖人有了道德瑕疵還算聖人嗎?……良久,他才從這個無限夢魘中醒過來,額頭上掛滿冷汗,看向王小麥的眼神怪怪的。
“鄭先生,你沒事吧。”王小麥關切地問。
“沒事……只是心頭有很多的……疑惑。”老鄭說話有些吞吞吐吐。
孔穎達拍了拍他的肩膀:“剛才初聞此言之時,我也是渾身冷汗直冒,但細細想來,卻覺得心頭多了一些東西,現在只等著繼開為我們解疑答惑。”
王小麥點點頭,但臉上的表情卻無比的嚴肅認真:“現在在場的只有三位,我說出來的話可能會非常驚世駭俗。如果三位不喜歡,我可以馬上中斷,但話中的內容請你們務必替在下保密,此事就此打住,權當沒聽過。可以嗎?”畢竟接下來的話涉及到的問題太多,想想布魯諾最後的下場,王小麥就不寒而慄,他沒有那樣勇於為真理獻身的覺悟。
徐文遠點點頭:“老夫以平生的名譽作保,絕不會向外洩露此事。”
“孔先生,我必須單獨向你說明,一會的話中可能會有涉及到孔老夫子,請你擔待。”王小麥鄭重其事的向孔穎達揖了一禮。
孔穎達點點頭。
“首先我來公佈剛才問題的答案,馬車應該拐彎。”說完他緊緊地盯著三人的表情。孔穎達和徐文遠都是一臉的平靜,只有鄭長史張了張嘴,欲言又止。
王小麥對三人的反應還算滿意,他深吸了一口氣,繼續說道:“想來孔先生和徐老心中是更傾向於我說的這個答案的。你們不要忙著點頭,我現在馬上解答你們心頭的疑惑。道德是什麼?道德是一套人們總結的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行為準則。以這個解釋來回答馬車問題,便得出即使我們駕駛馬車撞死了那個無辜的孩童,那我們的行為同樣是道德的,因為它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保全了大多數人的性命。你們可以拿現實中的任何一條道德標準來比較這條解釋,想想是否大多數現在可行的道德都符合這個標準。”
三人一致的沉默下來,都在思索王小麥的話語。
“我想你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現行的大多道德標準都是符合這條解釋的。那為什麼還有一些道德標準會不符合這條解釋?只因道德有其時限性,換而言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道德標準。比如孔老夫子推行的周禮,為何孔子如此推崇周禮?這就要從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說起,東周時期,各諸侯割據一方,彼此攻伐,普通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大家都十分想念西周時期和平的年代,所以重視周禮是因為那樣的制度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而如果現在再恢復周禮,諸位認為能否推行?”
孔穎達臉色變了幾變,徐文遠緊皺雙眉,鄭長史若有所思。
“鄭長史,你屢任要職,是否覺得周禮會符合現在的實際需要?”王小麥問道。
“這個……”鄭長史一副為難的神色。
“如今恢復周禮,的確不是上上之選。”孔穎達替他回答了這個問題。
王小麥有些敬佩的看著孔穎達,能鼓起勇氣否認自己的老祖宗孔子的話,孔家人的確繼承了其先祖的豁達。
“那麼我們就必須要承認,古法今效是萬萬不可的。因為古代有古代的問題,古人有古人的問題;現代有現代的問題,今人有今人的問題。我們今日所碰到之問題,絕不可能與古人相同。我先前遇到過一位胡人,他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西方聖人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三人同時品味著這句話。
“所以在下以為,聖人給我們留下的並非是指具體的治世良策,我們後人碰到問題,萬萬不可偷懶,只知求助於古人,而應該自己想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我們應當學習聖人留給我們優良的人格品質,而非對聖人見解的生搬硬套。”王小麥說到這覺得自己有些跑題了,趕緊打住。
“不錯,”徐文遠點點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乃一切之本,也是我儒家之本。”
“故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在於格物,諸位認為,何謂格物?”
“格者,來也。”孔穎達對曰。
“誰來?人還是物?”王小麥追問。
孔穎達略一思索,“人來。”
“格物究竟何意?”
“這……”孔穎達猶豫了一下,“嘗聞《禮記》有很多遺失,格物致知之意應該在那遺失的章節裡。”
“不錯,”王小麥說,“我早年遊學是曾見有人言稱見過這部分遺失的章節。”
“什麼?”三老均是一驚。《禮記》是儒家必修的經典,也是讀書人指導自身行動的綱領,是一本為讀書人樹立世界觀的書籍。但是因為時間的變遷,社會的變動,尤其經過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這樣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導致了很多內容的喪失。
“那人姓程,年紀已經很老了,他告訴了我格物的意義,我問他從何處得知,他自稱見過這部分遺失的內容。”
“此人現在何處?快快講來!”三人迫不及待地問。
王小麥搖搖頭:“當時我是在江南江都一帶見的他,見他的時候,他已經是八十歲的高齡,孤苦伶仃,有恙在身,現在恐怕早已經不在人世了。”
“唉……”徐文遠嘆息一聲,“想必他是前南朝的士人,南朝不像北朝久經戰亂,有些完整的章節流傳下來也屬正常。你還記不記得他對你說的那部分遺失章節的內容?”
“記得。”王小麥起身走到案几旁,提起筆在紙上寫下了幾行字,“這便是那老者對我提及的內容,在下也難辨真假,但確實覺得文中的道理是對格物的最好解釋。三位先生請看!”
三老迫不及待的接過紙。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這段是《大學章句》的傳五,由朱熹總結了程頤、程顥的思想而來。王小麥當年為了應對高考,死記硬背了不少古文言文,卻沒想到在這裡派上了用場。這段話解釋了致知格物的意思,要想達到致知的境界,就必須瞭解事物的原理和規律,只要是人心,就有認知事物的能力,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原理和規律的;只要萬物的原理規律沒有弄清楚,就很難達到致知的境界。
“唉……”鄭長史看著王小麥,“怪不得繼開你對算學有如此的造詣,想來是受此影響頗深。”
“不錯。所以這些年來我就不再在書本之上耗費時間,轉而去追尋書本以外的知識。”撒了這麼多謊了,現在王小麥也是達到了說謊不眨眼的境界。
“只是天下何止萬物,要窮其理又談何容易。”鄭長史嘆息了一句。
孔穎達和徐文遠也是點點頭。
“其實我倒是覺得窮其理,未必是要把萬物的道理都弄明白,人的精力有限,最起碼把當世應該弄明白的道理弄明白,然後對格物進行分科,使個人的研究有所側重。比如在下,對算學頗有研究,那我可把自己研究算學的心得整理出來教授他人,這樣他人便省了很多的功夫。同樣的道理,又有人專精格物的其他分科,他也貢獻出自己的心得。我們這一代人或許沒法窮盡格物的道理,但一代一代相傳下去,總有一天會掌握萬物的至理。致知在格物,我們瞭解事物的原理和規律越多,就離致知的境界越來越近。”王小麥話已經說了這麼多,能不能接受就是他們的事了。
他一個後世的穿越者,對古代的文化了解得實在太少。但是作為一個知道中華文明最終走向沒落的人來說,回到這個時代,如果不做些什麼,王小麥心有不甘。他心裡一直認為,近代中國衰落的原因不僅僅因為國力的衰弱,其根源還在於儒家的天生不足。讀書人太重視自身內在的修煉,因而喪失了對於外在事物的求知慾望。就像一個單腳走路的人,即便他的這隻腿再如何粗壯,始終不及雙腿走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