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桃僵免費閱讀007.石雄獻計
石雄所獻之計也叫“偷樑換柱”,實質上不過是對李老三計策的深化和完善,只是他的氣魄比較大,玩的比較絕,以至到了一著不慎就有可能掉腦袋的地步。
此計的核心是隱瞞楊讚的死,不僅對楊葛氏隱瞞,對大帥劉稹隱瞞,對朝廷也要隱瞞,隱瞞楊葛氏可以說是出於好心,事洩不過捱罵而已;隱瞞劉稹,萬一敗露,即便受責,也不至於掉腦袋;而隱瞞朝廷,隱瞞天子,這就有些禍福難測了。
但是石雄對此卻充滿了信心,理由有二:
第一,楊讚的父親靖邊侯楊隆原來是河北鎮將,佔據著邢、趙兩州,割地稱雄,後因盧龍、成德兩鎮逼迫,無處容身,不得已獻地歸附朝廷,他在朝中根基不深,故舊不多。楊隆死後被人誣告謀反,家人被籍沒為奴,後雖被平反,但楊家已徹底敗落,其境遇比之殷實的小康人家尚且不如。因此楊家在長安的社會背景簡單到幾乎沒有。
如今除了崇佛的楊葛氏尚有幾個佛友走動,楊宅門前當真可以羅雀。這樣的一個人活著也是死了,只要身邊的幾個熟人不說話,則他的死將永遠是個迷。
心細如髮的石雄掐指一算,楊宅下人不過十人,除了幾個粗使的下人,敢指斥楊贊替身,又能跟楊葛氏說上話的不過老管家楊福和陪房戚氏兩個人,兩個人都是忠厚之人,又都是楊家幾十年的老下人,說服他們不難。
其二,楊贊雖然頂著平山子的爵位,在軍中職位並不高,只是劉默彤的親隨護兵。因他性格內向,除了自己、劉默彤和崔玉棟外在軍中並無一個朋友,平素出了執勤,就呆在營帳裡讀書、練功、打熬氣力,從不外出會客走動。
軍營裡能叫出楊贊名字的人不超過十個,屆時只須找個理由把楊讚的替身與外界隔絕起來即可。他是劉默彤的護兵,在哪不在哪,劉默彤一人說了算,旁人插不上嘴。
再說染布赤心業已伏誅,大軍班師回朝指日可待。每當大戰結束,拔營回師之前,按慣例都是要亂上一陣子的,這時候各路神仙或巧設名目勒索地方,或呼朋喚友眠花宿柳,各找各的樂子,誰還有心思去管別人家的一個親隨護兵的事?
有此兩點,石雄覺得只須在麟州城內找一個跟楊贊體型差不多的替身,隱瞞楊讚的死訊並不難。
待回到長安,由劉默彤出面尋一個體型類似楊讚的口技藝人也是不費吹灰之力,長安城裡百萬之眾,什麼樣的人沒有?劉默彤身為長安城十大幫派排行第三的錦衣社帶頭大哥,在長安城還很是吃得開的。他一聲令下,城狐社鼠們不消半日就能找出來七個替身來。
隱瞞了死訊後,就得劉默彤出面了。
身為擊殺染布赤心的首功之臣,他若開口為同樣有功的親隨護兵楊贊向大帥討個官職,相信他的大帥叔父應該不忍拒絕,何況他開口討要的官職又非什麼高官要職,而只不過是南方某邊遠州縣的一員佐官。
文武無所謂,肥瘦皆不論,只要不留在京城即可。
若問為何不願意留在京城,就說楊贊這小子志存高遠,心存遠大抱負,想趁著年輕到邊遠州縣磨鍊心志,增長閱歷,練就本事,將來好酬報君父社稷,這個理由很上得檯面吧。
這年頭官民之別,一個在天下,一個煉獄,相信這頂官帽足以堵住那個替身的嘴了吧。
討來了官職,待大軍回京之後,循例是要上朝去謝恩的,只要軍中這邊安排妥當,進宮面聖能出什麼簍子,誰還能像狗一樣趴在你身上聞聞看?
淮西吳元濟正在緊鑼密鼓地造反,天子早就為兩線作戰傷透腦筋,此番接到西北大捷,等於是去了後顧之憂,龍顏大悅之下,接見一下有功之臣是免不了的,甚至還會留宴宮中以示榮寵。應付這種場面並不困難,只須記住八字箴言即可:天子若接見,不說只聽,天子賜宴時,少喝多吃,如此想不過關都難。
天子接見、賜宴後,有司定然還有邀宴,那時節就更好應付了。
這一切都忙完後,就該回楊宅見老夫人了,這才是最難的一環。
首先,如何讓幾年不見孫子的老祖母見面後不去摸孫子的臉,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兩年不見,孫子功成名就歸來,做祖母的怎麼能不好好“看”一眼自己的寶貝孫兒呢。她若伸出手來,你還能把它推回去嗎?
石雄的應對之策是設法把水攪渾,來個亂中取勝,讓劉默彤把錦衣社那幫紈絝子叫來,屆時大火簇擁著假楊贊進屋去,吵吵鬧鬧,亂嚷上一通,先把她老人家的耳朵吵聾了,眾人身上再多灑香水,讓老夫人聞不出孫子身上的氣味。
待到老夫人渾渾噩噩之際,假楊贊過去磕倆頭,哭幾聲,順勢往老人家懷裡一鑽。老人家光顧著高興了,哪還有時間去摸孫子的臉?
過了這一關,大事就成了一半!
邊疆立功歸來,又被授予了官職,來道喜的人必然不少,這迎來送往的事,自然只能由楊家的嫡系子孫“楊贊”來擔當,如此亂哄哄忙上大半天,不等到閒下來。劉默彤又該登場了,帶頭大哥一聲令下,眾兄弟一擁而上,拖著“楊贊”喝酒去鳥。
那時節,老夫人縱然有千種不痛快,也只能由著忍著。她是大戶人家小姐出身,豈不知做官即做人的道理,在朝為官,若沒三五個幫扶的兄弟,做了孤臣,那死翹翹是遲早的事。再說自己的孫子能有出息,還不虧了人老劉家提攜?而今人家又帶著一幫兄弟來壯聲勢,這個面子得給,哪有拂卻不去的道理?去,得去,得高高興興地去。
“偷樑換柱”之計能走到這一步,那就成功了七成。
宴飲過後,當然還是要回去的,楊門家風嚴謹,楊贊又是個文靜內斂的性格,豈有在外喝醉了酒不回家的道理?
可以想象,即便是半夜三更回到家,老祖母也一定會坐在燭光下等孫子呢,手裡端著茶碗,或拿著家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