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逍遙的大明王爺免費閱讀第十七章 大明報紙
晚上吃飯的時候,朱厚照把調查出的數字告訴了張皇后,張皇后和小丫頭聽完臉色都有些發白,小丫頭直接說道“兕兒以後不嫁人,不生娃娃了。”張皇后看著6歲的女兒說出這麼一句話,剛剛有些發白的臉上也不禁露出了笑容“丫頭你現在說不嫁,等長大了又要怪孃親把你鎖在宮中,不讓你出嫁了。”弘治則是瞪了一眼朱厚照,然後對著小丫頭和顏悅色說道“兕兒不想嫁就不嫁,害怕爹爹不養你嗎?”“爹爹最好了。”說著小丫頭撲進了弘治的懷裡。朱厚照則是一臉訕訕地在旁賠笑。
第二天,弘治在早朝時把朝廷要辦《明報》的事情說了下,文官大部分都同意,畢竟從西漢開始就已經有了邸報,現在的《明報》只不過比邸報增加了點東西,對於國士榜,眾人也都是讚賞有加,唯獨一個貪官榜似乎捅到了許多文官的菊花,紛紛表示“如此有損我朝威嚴,陛下三思啊。”還好幾個閣老和六部首領等高官沒有表態,弘治朝的幾個閣老和六部高官質量都是上乘,無論是執政能力還是個人德行都行的端做得正。不過這件事犯了文官的忌諱,這幾個閣老也不好和這麼多人對著幹,畢竟這貪官榜不是沒有就不行的,大家都是一個圈子裡的,沒必要為這個弄毛了。
大多數文官都在讓陛下三思,為數不多的勳貴則是站一邊看熱鬧。自英宗“土木堡之役”以來勳貴和武官的勢力都大大下降,勳貴本就不擔任什麼實職,也沒有名目來撈錢,所以貪官榜怎麼也挨不到他們頭上。武官則顯得比較尷尬。現在的地位不如文官,官位高的武官碰到官位低的文官都要先施禮,可見武官非常不被重視,所以對於這個貪官榜他們是很喜愛的,可是呢,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他們自己屁股底下也不乾淨,弄不好自己也是會登榜的,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他們不想做,所以位置尷尬乾脆就不說話了。
這時弘治說話了“我朝太祖曾說‘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並明令立於甬道中,並建亭保護,可自開朝以來,貪官不曾斷絕,何以如此,朕以為那些人就是覺得貪些錢財,即使被查處,也不會有多少人知道,不會臭名遠揚,如今置下這貪官榜就是要讓全天下都知道這些人的汙劣行跡,如此還想貪汙便要心裡多層顧忌,會想想為了這些錢財使得祖宗蒙羞,子孫受恥值不值得,當然朕相信在這朝堂之上的都是德才兼備的良臣。”
剛剛熱鬧得像是菜市場得大堂安靜下來。李東陽這時開口道“陛下聖明,臣附議。”接著就是其他大佬表態,謝遷代表的其他閣老,劉大夏,佀鍾代表的六部首腦一齊拱手持笏板道“陛下聖明,臣附議。”這下好了,大佬們都表態了,小魚小蝦就不要鬧了,再說弘治剛把話都說成這樣了,你還不同意,那就是心裡有鬼了。所以大家都重複了剛才的話。今天的早朝也就到此結束了。
事情定下來了,所以要開始撰稿了。《明報》的撰稿是讓通政司的人去弄的。由於朱厚煒的提議,報紙被弄得像後世一樣,不過這個時代大家都是用的文言文,作為朝廷辦的報紙更是如此。寫好後,通政司就拿著稿子來讓弘治過目,拿來後,弘治也讓兄弟兩一起過來端詳。這一份總共是2張紙,每張一疊為二,總共是8面,前面的兩面是“百姓須知”,也就是把上次的調查寫了上去,後面2個版面是皇帝,內閣和六部首腦最近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在後面2個版面就是本朝一些官員寫的詩詞,最後兩個版面一面是國士榜,第一期介紹的王恕。上面主要寫了王恕的生平,功績。這個人還是有必要介紹一下的。
王恕生於西元1416年明朝永樂十四年,字宗貫,號介庵,又號石渠。三原(今屬陝西)人[1]。明代中期賢臣,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選庶吉士。後為大理寺左評事,遷左寺副,又歷任揚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撫、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歷官19任。也是首任河道總督。王恕為官四十餘年,始終保持了剛正清廉的品格,與馬文升、劉大夏合稱“弘治三君子”,輔佐孝宗朱祐樘實現“弘治中興”,史稱“始弘治二十年間,眾正盈朝,職業修理,號為極盛者,恕力也。”與其子王承裕併為“三原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所引薦的耿裕、彭韶、何喬新、周經、李敏、張悅、倪嶽、劉大夏、戴珊、章懋等都是當時的名臣。他尊重那些在野未仕的賢人,生怕提拔慢了。弘治執政期間間,朝廷有許多正派的官員,各司其職、很有條理,號稱“弘治中興”,就有王恕的很大功勞。
由於是第一期的《明報》,而國士榜可以說是萬眾期待,所以必須要一個鎮得住場子的大能,王恕憑藉多年政績,完全符合德高望重,因此選擇他,也沒人會有閒話。
至於貪官榜則是湖廣的一個知縣,報紙上寫出了當官多久,查處多少贓款,也佔了一個版面。
弘治三人看著沒什麼問題了,就拿到工部刊印了。《明報》好了,接下來就是《百姓報》了。《百姓報》要比《明報》多一些文字,所以是4張紙一疊為二,總共16個版面。由於是面向百姓的報紙,朱厚煒選擇使用白話文,同時使用橫排和標點符號。
前面3個版面是《明報》的百姓須知,後面兩個版面是請名人評論,昨天就讓錦衣衛指揮使牟斌到陝西三原找王恕。為啥要派錦衣衛頭頭呢?明朝的錦衣衛是天子親軍,代表的就是皇帝,對於王恕,弘治是很尊敬和感激的,隨意只有派出牟斌才能顯出誠意。牟斌把《明報》的國士榜告訴了老爺子,老爺子一聽自己上了國士榜,一下子就老淚縱橫,還顫巍巍要向京城方向跪拜磕頭,牟斌也有點措手不及,立馬讓老爺子家人止住他,並說弘治口諭,老爺子年紀大了,不要行禮。老爺子一邊擦淚一邊說道“陛下沒有忘了老朽,這天也沒忘了老朽,老朽這輩子再無遺憾了。”牟斌作為一個正直的錦衣衛人員,也被感動了。心中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再接再厲為國盡忠,要做第一個上國士榜的錦衣衛。最後拿出調查結果交給老爺子,讓他說些評論好回去交差。
雖然言明瞭這些評論是要在民間《百姓報》上刊登的,老爺子想了下就“弄明白了”,說是民間,只不過是弘治的另一隻手,一個朝廷,一個民間,相輔相成“陛下在政事上又成熟了許多啊”老爺子暗歎到。保持著激動的心情,非要自己親自撰寫評論,家人和牟斌都攔不住,對於這次調查,老爺子也被震驚到了,看了一會兒,就提筆寫了起來。大意是女子最早也要在17歲成婚,18歲才生娃,對於朝廷的建議,老王家完全接受,以後家裡的子女不滿17絕不成婚。
拿到了評論,牟斌也就快馬加鞭直奔京城。現在評論還沒有送回京城,不過《百姓報》的其他版面已經弄得差不多了。主編是朱府最受學生歡迎的白時中,總編就是朱厚煒了,其他3位先生則是小編,第一期的《百姓報》主創人員就是這麼5人了。
前面三版是百姓須知,後面一版是評論及其翻譯,在後面的2個版面是民間詩人的詩詞,後面3個版面是京城家長裡短的趣事,由21個在書店跑腿的錦衣衛提供,京城的物價佔了三個版面,最後四個版面則是刊登神秘作者金庸的《射鵰》了。由於第一期出現的比較倉促,有些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大部分版面也侷限於京城之中,不過朱厚煒表示,以後會慢慢向其他地方輻射,最後做到全國的事情都能在《百姓報》上找到。
雖然朱厚煒對於這一期的質量感到不是很滿意,不過對於這個娛樂比較匱乏的大明來說還是口以的,銷量也是不用擔心的,唯一需要擔心地就是那些看到橫排和標點符號的讀書人來找茬。
朱厚煒兩兄弟向弘治提了一下,就得到內城靠近東華門的街邊空閒店鋪一間作為《百姓報》的根據地(查抄未分配)。由於朱厚照兄弟兩不方便出面,只好推出了白時中做了《百姓報》明面上的大總管。
朱厚照兄弟兩還特意和白時中長談一番。白時中的心裡一開始是拒絕的,因為他知道要想橫排和標點符號被接受是很難的,不過被朱府的兩位少爺輪番轟炸,有些疲勞的精神不怎麼集中的白時中還是淪陷了。
這兩天白時中看見兄弟兩都繞道走,可惜兄弟兩依然向狗皮膏藥一般,貼上了就甩也甩不掉。朱厚照第126次說道“謹嚴(白時中的字)先生真乃謙謙君子,不拘於形式,這文章橫排以及標點,謹嚴先生都已經融會貫通,其中對於識字的好處,先生也是知曉的,如能讓天下人都能習得,先生功德無量,必定名留青史啊。”朱厚煒倒是每次有不同的說辭“現在先生在府中一月不過10兩銀錢,若是做了這《百姓報》的主管,月薪30兩不成問題。”白時中臉色發黑,剛想說話就聽朱厚照說道“住口,二弟怎麼如此汙人清白,先生乃是正人君子,視金錢如糞土,二弟還不快快賠禮。”說著一轉頭,看向白時中“先生,《百姓報》關乎天下百姓,若百姓都能識字讀報,今後史書中,先生必會被大書特書,我大明也能文治大興,百姓知禮,社會和諧,先生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士林中人,必定不會畏懼些許困難。”“是是是,剛才得罪先生了。”朱厚煒拱手笑臉賠罪道。白時中此時哭笑不得,他算是看出來了,這兄弟兩是在配合著給他下套。
不過,他心中也有一番思量,對於文章橫排和標點符號的好處他是知道的,這才教了半年,這些學生讀書認字的進度比自己啟蒙時還要快。一個兩個可以說是個人資質,但是這麼多學生全是如此,現行教材的優越性不言而喻,若是能推廣到全國,他白時中的名字必定名留青史,有困難也不怕,自己才剛30,還沒老呢,還有著雄心壯志。
經過一番思考已經兄弟兩喋喋不休的勸說,白時中答應了,然後就到店鋪裡——現在改名為“百姓報業”了,然後貼出告示,要招賢納士,準備把《百姓報》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