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小說
極品熱門小說推薦

君臣那些事朱元璋秦始皇,君臣那些事免費閱讀

推薦一本網絡作者王愛明的新書《君臣那些事》,這是一本出版小說,主角是朱元璋秦始皇。主要講述了:【二十九】君臣關係的典範古代君臣一心的例子不少。他們做事有共同目標,同心協力,和諧相處,傳為美談,成為人們的楷模。對朝廷有益,對自己也有美意。這一章講的故事頭緒比較紛雜,但很有意思,就看你有沒有耐心。…

君臣那些事朱元璋秦始皇,君臣那些事免費閱讀

《君臣那些事》免費試讀二十九

【二十九】

君臣關係的典範

古代君臣一心的例子不少。他們做事有共同目標,同心協力,和諧相處,傳為美談,成為人們的楷模。對朝廷有益,對自己也有美意。這一章講的故事頭緒比較紛雜,但很有意思,就看你有沒有耐心。

1.齊景公和晏子

一個大國宰相,也許你認為他住的房子一定是別墅或是四合院,奔馳寶馬豪車多多,遑論銅錢銀子和情人。我們來看看晏子的生活,他住在潮溼又嘈雜的市場邊,住房品質不高,面積小,破舊簡陋,採光不好,地段也不咋地。國君幾次要他住到環境好的地方,他推託說,在這裡可以及時瞭解市場,更好幫君王制定治國方略,國君只好作罷。

齊景公看看自己三宮六院,山珍海味,紙醉金迷,豪宅豪車,覺得晏子也太寒酸了。於是,在一次晏子出去訪問時,齊景公趁此機會,趕緊派人好好修理他的房子。心想,這次你總該推不掉了吧?晏子回來,見房子修葺一新,知道是國君照顧愛護他,但是,這都是國庫裡的開支,不能接受。他便叫來工匠,把裝上去的材料能拆都拆下來。

魯班們都說,晏相國,都裝修好了,又是國君的意思,你又是相國,是我們齊國人民愛戴的人民公僕,改善一下住房,哪怕超標,我們也沒意見啊。晏子說,各位魯邦師傅,我雖然是一國之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我不能因為自己的地位高就跟百姓有區別啊!你們把拆下來的材料用來修理我鄰居們的房子吧。魯班們沒辦法,只好按照晏子說

晏子出身齊國的貴族家庭,沒有當相國之前,懂民間疾苦,抱著“節儉力行”的人生態度做官做事做人。做了相國之後,清廉高潔,典範性的政府官員。他贏得了當時以及後來人們的無比敬仰。他的伙食基本上一葷加幾個蔬菜,從來不吃兩葷。對家人也很嚴格,妻子從來沒有穿過綢緞衣服,孩子更不用說了。

一次,吃中飯時,國君有事,急忙派人去找晏子五去宮裡。那人到了晏子家,晏子正在吃飯,晏子知道他沒吃,便分了一半給來人吃。來人回去跟國君說了此時,齊景公見晏子太艱苦了,便賞他一些錢,讓他來接待客人用,晏子硬是不要。

晏子憂國憂民,知道齊國已經沒有多大地位,此時雖然晉國衰落,但齊國日子並不舒坦,因為楚國強大起來了。楚國已經有點瞧不起這位大哥了,而且有機會就給帶頭大哥一點顏色看看。中學裡大家讀過晏子使楚的故事,真是弱國無外交,惡作的楚靈王盡情嘲弄晏子,城門邊挖一個低矮的狗洞,不讓堂堂一國之相走大門,讓晏子從洞裡鑽進去。雖然晏子反過來羞辱了楚靈王,堂堂正正走大門,但是,這事就知道齊國的國力。晏子任重道遠,自知肩上的擔子重大,他要竭盡忠心和智慧輔佐齊景公,不讓帶頭大哥太難堪。

他關心百姓,親近百姓,愛惜人才。一個叫越石父的人很有才幹,但他是個奴隸,便用自己的馬把他換了出來。

起初,齊莊公的時候,他便做了相國,但他跟國君的感情就不是如此了。齊莊公生活腐敗,用人不當,以致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賠進去了。齊莊公為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非常漂亮,是齊國大夫東郭偃的姐姐,乃齊棠公的夫人,因此叫棠姜。齊棠公去世,被東郭偃不要臉的家臣崔杼娶了。為何說他不要臉呢?他在齊靈公一朝就當相國,跟他的副手慶封換妻。閒話少說,本來也沒事,齊莊公看上了棠姜,便開始私通。話傳到崔杼那裡,知道國君哪一天會來,便買通國君的車伕,叫賈舉的人。本來車伕是心腹,哪裡會買得通?原來,這車伕被國君打過。俗話說得有理,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也就為這點點事,懷恨在心,出賣洩恨。

那天,齊莊公去幽會了。因為崔杼威脅過棠姜,要麼配合,要麼丟腦袋。莊公不知道事情有變,被崔杼的人鎖在屋裡。他大叫警衛,可是那些警衛卻被賈舉擋在外面。他被一箭射中,從圍牆上摔下來,死了。也許那些警衛人員被情趣喝酒了。可憐他只做了六年國君,年紀輕輕就這樣成了石榴裙下的冤魂。

晏子獲知,知道莊公自己也有責任,但他是君,自己是臣,從君臣的禮儀角度去處理這件事情。他去哭喪,盡了君臣之禮。

後來齊景公即位,他年紀很小,晏子為相。此時的齊國,不再是往日的東方大國,他感到有責無旁貸地挑起治理國家的擔子。國運式微,外部擠壓,內部又矛盾重重,積弊太多,民不聊生。晏子嚴格要求自,為國家撐旗,為百姓著想。齊景公是一位性情中人,高興起來,跟臣子沒大沒小。一次君臣喝酒,可能酒多了點,便對大家說,今天大家高興,就不要講究君臣之禮了。那些大臣真是今日個兒高興真高興,吃大餐又可以在太歲頭上動土了。

晏子見他這麼說,便嚴肅地對國君說,大家就等你這一句話了!要是君臣之間不講身份區別,那不亂了套了嗎?打個比方,不講身份

去了輩分,沒有區別,那麼力氣大的可以打老人,也可以足以殺害國君。這不成了禽獸嗎?誰力氣大,誰兇猛,誰就可以欺負誰。那麼,人跟禽獸沒有區別了,國家也就跟禽獸圈裡一樣,經常換主。要是這事發生在您身上,您怎麼保住位置呢?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就是因為人講禮儀啊!

齊景公一時興起,心想也不過玩玩的,沒那麼當真,所以對晏子很生氣,黑著個臉走了。他經過晏子的身邊,晏子故意不站起來,以此來讓國君感到錯了。果真齊景公見晏子沒有站起來,很生氣,氣咻咻走出門。過了片刻,有點消氣了,再進來。再經過晏子身邊,晏子仍舊沒有起身。齊景公走到自己的位置,倒了一杯酒,向大家舉舉手,生氣地喝了。此時,大家馬上站起來,回敬國君,表示謝意。晏子還是沒有站起來,動也不動,自斟自飲,有點過分的噢。國君見晏子這麼無禮,尊嚴遭到挑戰,惱火起來,放下酒杯,對晏子說,你還是大臣呢,大家公認的賢者,我向大家敬酒,你站也不站起來,難道這一點點道理都不懂嗎?剛才你不是說要有君臣之禮嗎?我經過你身邊坐著不動,我向大家敬酒,你自顧自喝酒。前面你不是教我君臣之間要有禮儀嗎?原來你這麼藐視國君啊!晏子感到自己的目的達到了,便趕緊站起身,離開座位,向國君謝罪。

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用心良苦,要不是晏子,險些犯了大錯,十分感謝,說晏子是一個忠貞不二的臣子。

晏子跟齊景公好像是師生關係,又像是父子關係。對國君總是嚴而不威,諄諄教導。齊景公生病一年多都沒見好些,兩個臣子說原因是兩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沒有好好祭祀,殺了他們,感動鬼神,國君的病就好了。

晏子知道後,馬上找到國君。他說,那兩個祝史已經非常誠心了,哪裡可能不忠於您呢?晏子抓住齊景公生活奢侈,便說,要是國君每天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濫用民力,不體恤百姓,弄得神怒民怨,還不知道悔改,要是祝史在鬼神面前講這樣的國君誠心了,那是犯罪,是虛假求媚。鬼神也不會保佑您的江山社稷。要是祝史謊報,那是他們參與禍害國家。

齊景公一聽,有道理的。晏子救了兩位祝史,還勸諫了國君。看看他說的話,沒有盛氣凌人,沒有道德綁架,不服都不行。

晏子跟齊景公有時像兩個發小,開玩笑一般把意見表達出來了。一次齊景公坐在華美的宮殿裡,感慨地說,晏子,這宮殿多麼富麗啊,有誰能住在這裡啊!

晏子想了一下,得,我正要跟您說這事兒。因為當時從陳國政治避難的陳桓子在齊國拉攏人心,大斗借出,小斗量進。就像詩經裡說的,沒有大德給你,卻讓你幸福。百姓都快倒向他一邊去了。這樣下去,齊國真的危險了。所以說,美不在宮室,而在人的品德。國君聽了後,認為他說的很對。

後來那個砸缸的祖師爺司馬光說,假使晏子在世,我就是給他拿鞭子趕馬也願意啊!

2.劉備和諸葛亮

劉備去世前,把軍師諸葛亮叫到成都交代後事。他說,軍師的才能遠遠超過曹丕,他不在的日子,憑你的能力,內政安穩,恢復漢室大有希望。把諸葛亮說得心裡熨帖,然後把正題已轉,做臨終交代。

劉備是很十分聰明的人,知道諸葛亮這一生註定忠實蜀國的;但環境變了,人心也會變的,所以故意說,要是我兒劉禪治國不行,就把天下改為諸葛吧。以退為進,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叫自己身體不爭氣呢!看看,君對臣如此信任,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尤其說這樣的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諸葛亮心裡明白,這天下是劉家的天下,是大漢的延續,人心在,天下在,否則曹操早把天下攬入囊中了,用不著那麼遮遮掩掩。現在主公這麼說,是客氣話,千萬別當真,否則羞辱於天下,前功盡棄,身敗名裂,遺憾終身。不過,君臣關係如此,實在也少的,也反映了過去劉備對自己和諸葛亮兩人的關係正確判斷。三顧茅廬時,關張非常不耐煩,劉備對他們說,他和諸葛亮之間是魚水關係。如今,諸葛亮見劉備已經不能起來視事,想起三顧茅廬的真誠,想起一路走來對他的信任,不覺淚水噴湧而出。今天來,不完全是為了做個輔佐大臣,更重要的是要在主公面前表忠心,好讓主公走得安心。於是他說,我哪裡敢不一如既往地竭盡全力,效忠朝廷嗎?請主公放心吧。

劉備見他如此說,也就放心了,便把劉禪叫過來,拉到丞相面前,對他說,兒啊,你跟丞相一起治理國家,一定把丞相當著我一樣侍奉。這一句對兒子的叮囑,倒不如是說給諸葛亮聽的。就是再差的人,也不會不忠了,唯有一心輔佐,方能對得起今天這個場面了。

劉禪點點頭,劉備見兒子如此聽話,也就瞑目了。

這麼一場君臣際遇,這麼一場臨終囑託,千古不在。後來諸葛亮開府治事,親自任益州行政長官,甚至事無鉅細,都要過問。全是拿一副肝膽,做個鞠躬盡瘁的決絕。幾年後,跟吳國結為同盟,平定西南,糧草收入大增,國家富饒。做好了這些,才寫了《出師表》,準備北伐。

只要到成都看看武侯祠,只有這裡才有君臣合一的祠堂,生前魚水不分離,身後泥石相粘合。這一對君臣,過去沒有,現在沒有,今後更沒有。

3.苻堅和王猛

大家都知道“淝水之戰”,苻堅就是主角。要是用魚水情來比喻苻堅和王猛這一對君臣也很恰當。終王猛一生,苻堅可謂言聽計從,信任無比。王猛也對苻堅盡忠盡力,沒有絲毫懈怠。他們共同創建了前秦的大好局面。可惜,王猛最後的囑託,被苻堅忽視了,結果,輝煌的帝國,肥水一戰,終歸塵土。

東晉大將桓溫北伐,一直打到灞水,關中並沒有多少賢能去慰問他,王猛去了。王猛想,長安近在咫尺,他無意渡灞水,是有私心。果然,他猜到了桓溫的意圖。桓溫北伐只不過是想借機提高自己的威望罷,拿到政治資本,以作來日的打算。所以,桓溫請他南下,他沒有去。一則,東晉朝廷士族把持朝政,不適合他發展,難有作為;再是,跟著桓溫,等於幫他篡奪國柄,壞了自己的清名。因此,他繼續隱居山中讀書。

苻堅是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傾慕漢族的先進文化。少時即拜漢人學者為師,潛心研讀經史典籍,很快就成了氐族貴胄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當時前秦皇帝是苻生,此人以殺人為戲,苻堅便想除了他。

當苻堅向尚書呂婆樓請教除去苻生之計時,呂婆樓力薦王猛。苻堅即派呂婆樓懇請王猛出山。苻堅與王猛一見面便如平生知交,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就像劉備當年遇到諸葛亮一般,如魚得水。

作為君王,他遇到了治國之才;作為王猛,他遇到一個明君。於是,王猛跟著苻堅,共同挑起統一全國的重擔。公元三百五十七年,苻堅一舉誅滅苻生及其幫兇,自立為大秦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開始君臣千古合作。

有時,君王要用大臣,會遭到阻擾,這在歷史上是常有的事。苻堅也遇到這個難題,是進是退,這要看苻堅的定力和決心。

王猛提拔得這麼快,引起朝中皇親國戚和元老舊臣的不滿。一個叫樊世的人出來作難,他當著大家的面,說要王猛的頭掛在長安城門上。苻堅知道後,決計排除干擾,給王猛主政開出一條血路。但是,一時又沒有理由殺他,只好用計。他把樊世叫來,並在其面前,說要讓公主嫁給已與樊世女兒訂婚的楊璧。樊世哪裡肯呢?

王猛指責樊世公然與苻堅競婚,是目無君上。氣得樊世要去襲擊王猛,被侍從拉住下,又以惡言破口大罵,苻堅於是命人處死樊世。其後,反對派對王猛由公開攻擊轉為暗中讒害。朝官仇騰、席寶利用職務之便,屢屢毀謗王猛。苻堅即將二人趕出朝堂。對飛長流短的氐族大小官員,苻堅甚至當堂鞭打腳踢。於是,那班人害怕,再也不敢胡說八道了。後來,王猛升至三公之位,苻堅還要加給他位居三公之上的錄尚書事,王猛對此殊寵辭而不受。

王猛剛由咸陽內史調任侍中、中書令、兼京兆尹,便聽說貴族大臣強德酗酒行兇,搶男霸女,但誰也不敢“太歲頭上動土”,因為他是皇太后的弟弟,一個正牌國舅。王猛立即收捕強德,等不及奏報,便將他處死。緊接著,王猛將橫行不法的權貴二十多人剷除乾淨。於是,百僚震肅,豪右屏氣。此後,社會風氣一新,路不拾遺,令行禁止。苻堅感嘆地說,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王猛又讓苻堅下令挑選得力官員巡察四方及戎夷地區,查處地方官長刑罰失當和虐害百姓等劣行,以此來整頓地方各級統治機構。

有了苻堅的支持,信任如初,他才能敢作敢為。君臣之間都有同一個目標,做事才能有效。

在“有罪必罰的同時,王猛還力求做到“由此必用”。曾力薦在職官僚苻融、任群和處士朱彤等人,使他們各得要職。

王猛親身經歷賢才遭嫉,體會深刻,甚至切膚之痛,所以他也像苻堅一樣保護賢才,用才不疑。苻融為人聰辯明慧,文武出眾,善斷疑獄,見識遠大。他曾因微過而侷促不安,王猛赦而不問,信任如初。燕臣梁琛在亡國後,仍然不屈其志,因而未得重用。王猛不避嫌疑,推薦他做了自己的重要僚屬。反之,對居官不稱職者,王猛棄之如腐鼠。伯樂再高明,遇到的千里馬畢竟有限。王猛懂得,吏治和用人問題只有從制度上去考慮,才能有出路。他幫助苻堅創立了薦舉賞罰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標準。

在王猛的主持下,革新措施帶來了一派嶄新氣象。史載,當時秦境安定清平,家給人足。百姓歌唱道:“長安大街,楊槐蔥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雲集,誨我百姓。”

王猛執政期間,苻堅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見他日夜操勞,日理萬機,就像文王遇到姜太公,劉備遇到諸葛亮!王猛對皇上的評價感到過高,說自己哪裡配得上比擬古人?苻堅說,姜太公也沒您強啊。溢美之詞,絕非客氣,實乃出自肺腑。他經常囑咐太子等皇家子弟,敬事王公,要像侍奉我一樣!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因而敢於與群雄角逐,並且愈戰愈強,從公元三百六十六年到三百七十六年,十年之間就統一了北方。在這個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戰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範。

之後,因為前秦四面受敵,北有拓跋氏的代政權,西有前涼等敵對軍事勢力,東有前燕慕容氏政權,南方是東晉司馬氏政權。但這阻擋不了君臣二人統一北方決心。王猛的策略是穩定西北,使無後顧之憂;爭鋒東南,以圖大業的策略。又通過政治、軍事手段,西北部有幾個軍事集團臣服,還鎮壓了內部叛亂。

在東晉出兵前燕的時候,借道前秦,王猛提出先聯合前燕擊退東晉,然後消滅了前燕。果然如王猛的計謀,苻堅如願以償。

王猛入朝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與苻堅回過頭來解決殘存於西北等地的割據勢力,先滅仇池,孤立了前涼。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統一。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東南地區的晉政權已感到巨大的壓力,無人再敢北伐。

在慕容垂投奔前秦之前,王猛對其頗有戒心,曾對苻堅說,慕容垂父子,就如龍虎,不是可以馴服的人,若他日其假以時勢,就不可能控制了,不如早日除去他們。苻堅沒有聽他的。

王猛積勞成疾,終於在前秦建元十一年,病倒了。這一年是公元三百七六年六月。苻堅十分憂心,親為王猛祈禱,並派侍臣遍禱於名山大川。碰巧王猛病情好轉,苻堅欣喜異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王猛上書感激地說,沒想到陛下因為我卑賤之軀,讓皇上虧損天地之德。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絕無此事,真讓我感慨又很不安啊!臣聽說報答恩德最好的辦法是盡言直諫,請讓我謹以垂危之命,敬獻遺誠。如今,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所以,古來明君聖主深知創業守成之不易,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懇望陛下以他們為榜樣,則天下幸甚!死仍未忘憂國。

苻堅讀一行字,抹兩行淚,悲慟欲絕。同年七月,苻堅見王猛病危,趕緊詢問後事。王猛睜開雙眼,望著苻堅說,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說完便去世了。

王猛的死,讓苻堅頓時失去了一個重要支柱。苻堅三次臨棺祭奠慟哭,對太子苻宏說:老天爺是不想讓我統一天下呀,怎麼這樣快就奪去了我的愛卿啊。於是,按照漢朝安葬大司馬大將軍霍光那樣的最高規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並追諡王猛為“武侯”。秦國上下哭聲震野,三日不絕。

半年之中,苻堅恪遵王猛遺教,兢兢業業地處理國事,著重抓了擴大儒學教育和關心民間疾苦兩件大事,並且都大有成效。其後,苻堅迅速滅掉前涼和代國,完全實現了北方的統一,東夷、西域六十二國和西南夷都遣使前來朝貢;原屬東晉的南鄉、襄陽等郡即今湖北也被攻奪下來。至此,前秦臻於極盛。

王猛臨終遺言,寥寥數語,卻都關係到前秦國家的興衰存亡,可謂一言九鼎,勝過千言萬語。他死後八年的歷史結局完全證實了他非凡的遠見。苻堅在淝水慘敗後經常痛悔自己忘記王猛遺言的大錯,但已悔之晚矣,終成千古之恨。

4.拓跋嗣和崔浩

發生在公元三四百年的南北朝時期這一段歷史很多人都非常陌生,大家知道的最多的《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就是那時的文學作品。我這裡談到的是一位漢人在北魏為官的人,叫崔浩。

他出身北方高門士族,他和弟弟的妻子,皆為太原高門郭逸之女,故其族連姻皆為高門士族。其母親是西晉末、後趙文學家盧諶的孫女,因此和范陽高門盧玄是表兄弟;崔浩在朝中任給事秘書,轉任著作郎。

崔浩在北魏開國皇帝時就做官了。一天拓跋珪見崔浩工於書法,讓他經常跟隨左右。拓跋珪晚年,威嚴頗峻,宮省左右官員多因小小過失而被治罪,大家無不逃避好漢不吃眼前虧,躲避眼下之災。而崔浩獨自恭勤不怠,有時終日不歸,兢兢業業工作。拓跋珪知道後,就叫人給他送去御粥。崔浩的忠心耿耿,勤於職守,不為窮通改節,大多像這類情況。

拓跋嗣在公元四百零九年繼承皇位,此時,南方的宋代劉裕篡了東晉天下,做了三年皇帝便去世了。拓跋嗣想攻取洛陽、虎牢、滑臺,以窺伺南朝天下。崔浩勸阻南征,他認為陛下過去不以劉裕篡位為懷,接受他的貢物和使者,劉裕也敬侍陛下。如今不幸他死了,我們乘喪討伐他們,即使得手也不光彩。《春秋》說:晉國士丐率軍侵犯齊國,聽說齊侯去世,便撤回軍隊。君子以不伐喪為大禮,認為恩足以感動孝子,義足以感動諸侯。而今國家也不能一舉而定江南,應該派人前去弔祭慰問,存其孤弱,憐其兇災,布義風於天下,令德好事指的就是這些。如此,則會教化披蓋荊、揚。如此,南金象牙羽毛之類珍奇,可以不求而自至。劉裕剛死,黨羽未離,我們兵臨其境,他們必定齊心迎戰,我們不一定能夠得手,不如慢慢處置,等待敵方出現內訌,再動手不遲。假如他們國中強臣爭權,變難一定蜂起,然後我們命將揚威出征,就可不勞士卒,坐收淮北之地。

這一番分析,對非儒家治國的少數民族來說,是多餘的。拓跋嗣堅決要南伐,詰難崔浩說,劉裕因姚興死而滅其國,劉裕死了我討伐他,怎麼不可以呢?崔浩堅持說,姚興死時,二子紛爭,劉裕才討伐他們。拓跋嗣大怒,不聽崔浩的話,於是派奚斤南伐,結果勢敗而回。

拓跋嗣好陰陽術數,聽了崔浩講《易經》、《洪範·五行傳》,非常贊詡。命崔浩占卜吉凶,參考天文,解決疑惑問題。崔浩把天道與人事結合起來,加以綜合考察,舉其大要,用來占卜各種災祥變異,多有應驗。這時,後宮有兔子出沒,查問門衛,兔子根本無法進來。拓跋嗣覺得很奇怪,命崔浩推測其是否是不祥徵兆。崔浩認為當有鄰國進貢嬪妃,是吉兆。第二年,姚興果然進獻女子。 除了以上事件說中之外,崔浩在平息薛永宗、蓋吳暴亂,征討吐沒骨部落,吐谷渾以及南征劉宋等戰爭中屢獻奇謀,屢建奇功。

再後來,拓跋燾即位,仍舊非常信任崔浩。他曾對崔浩說,你才智淵博,歷事我的祖父與我父親,盡忠三世,因此我對你特別看重。希望你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我有時脾氣不好,也許不能採納你的建議,但過後靜思,卻總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

可見崔浩的才華智謀,讓他在北魏朝廷上如魚得水。

5.漢明帝和桓榮

桓榮在歷史上沒有多少名氣,可能問十人九人不知道。他是安徽懷遠人,據說是齊桓公之後,東漢經學大師。但漢明帝也許知道一點,他是後漢光武帝和陰麗華的第四個子。後來有人說,娶妻要娶陰麗華,做官要做執金吾。陰麗華非常漂亮,據說是春秋時期管仲的後裔。光武帝還是個平民事,就暗戀她,立志要娶她為妻。此乃光武帝事業成功之外,成為美談的典故。

桓榮從小家裡貧寒,卻非常喜愛讀書。十幾歲就隻身前往長安拜師求學,勤奮好學,十五年沒有回家,終成學業。這樣的人歷史上可能絕無僅有了吧。桓榮六十多歲時方為光武帝劉秀所賞識,被任命為議郎,入宮教授太子劉莊,後被授任為博士。

光武帝大會百官,要為太子正式拜師那一天,徵求百官意見。群臣知道光武帝要讓太子舅舅陰識為師,因而都說陰識可當。只有一位叫張佚的博士正色道,現在陛下立太子,究竟是為了陰氏,還是為天下?假如是為了陰氏,則陰識可為太子師;假如為天下,就該任用天下賢才。光武帝稱讚張佚言之有理,說,拜師是為了輔佐太子。今博士不只是匡正我,更何況太子呢!於是拜張佚為太子太傅,桓榮為太子少傅。

一次,光武帝乘車至太學,大會博士辯論經文。桓榮身著儒服,溫文爾雅,辯明經義,以禮相讓,儒者無人可及。光武帝是非欽佩,便詔賜奇果。其他幾個讀書人都把奇果抱在懷裡,只有桓榮雙手捧著奇果拜謝。光武帝指著桓榮說道,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啊!從此,光武帝對他更加敬重和厚遇,並命他住在太子宮中教授,長達五年之久。

桓榮的經歷可以說明一點,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哪怕你一時沒有機會,總有受到人們賞識的一天。自然,博士啊,太子少傅啊,太常卿啊這些殊榮少不了他。

桓榮早年與同族的桓元卿同處於飢渴困頓之中,但桓榮不停地讀書背誦,元卿嘲笑桓榮說,你只不過是花了力氣自討苦吃罷了,什麼時候再用到它呢!桓榮笑著不回應他。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嘆道,我一個農家人目光短淺,哪裡像他一樣能想到學習能有這樣的好處啊!

人們常常說尊師重教,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注重後面兩個字:重教,而忽略前兩個字:尊師。太子即位後,非常尊重他。像他那樣尊重老師,知恩圖報,是非常少的,可以說是我們尊師的典範。下面幾件事說明了不忘師恩。

第一件事情,皇上還是太子的時候,桓榮生病,朝夕遣人詢問病情,並賜珍貴的食品、帷帳及奴婢。對他說,如有不諱,不必為家室憂慮。桓榮病癒,仍繼續為太子侍講。

第二件事情,桓榮因為太子經學已成,上疏要求辭職,太子執意挽留,未能獲准。還授予為太常卿,主管宗廟之事。別看這個職務,是個虛職,但一般人是沒有資格的,需要德高望重的人充任。

第三件事情,為了感激老師的教導,拜他的兩個兒子為郎官。

第四件事情,桓榮年逾八十,多次上書引退,明帝總是加以賞賜而挽留,並親自去太常府,令桓榮上坐,為他設几杖,大會百官,自驃騎將軍、東平王以下及桓榮的學生數百人,明帝親自執弟子禮。有人有疑難問題問皇上,他總謙虛地說,還是問老師吧。

明堂、辟雍、 靈臺三雍初成,拜桓榮為五更,封關內侯,食邑5000戶。

三雍是帝王舉行祭祀、典禮的場所。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築物,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秋季大享祭天,並配祀祖宗。辟雍,闢,通“ 璧 ”。本為西周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圍以水池,前門外有便橋。東漢以後,歷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為太學之預備學校(亦稱“外學”)外,均為行鄉飲、大射或祭祀之禮的地方。五更的意思是古代鄉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員。《魏書·尉元傳》:卿以七十之齡,可充五更之選。

桓榮每次生病,明帝都派使臣探問,太官、大醫絡繹不絕,相望於道,及至病重,桓榮上書 謝恩,讓還爵位和封地。漢明帝親自去太常府探問起居,入街下車,擁經而前,撫桓榮而流淚,並賜床茵、帷帳、萬劍、衣被,很久才戀戀不捨而離去。諸侯、將軍、大夫問病者,不敢乘車到門,皆拜於桓榮床前。桓榮病故,明帝身穿孝服,臨喪送葬,葬於首山之陽。

小說《君臣那些事》試讀結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