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造反只是起義》第9章 陸為民
很感人的一幕,徐若木捫心自問並沒有為這些鄉親們做了什麼。
這些田地本身也不是他徐若木的,只是在一定的宣導作用下,讓大家站在了同一條船上。
而分發田地老實說也有籠絡人心的心思在裡面,可不管怎麼說,這些天鄉親們對徐若木的態度讓他深感虧欠。
他利用了鄉親們,而鄉親們卻義無反顧支持他,擁護他。
“你家後面那座山是分給你的吧?”徐若木問。
“是的,恩公。”
“你去挑個合適的地方,空曠一點,用紅磚蓋十個一丈高的小灶。每個小灶最好相距二十丈遠。”
陳龍立馬動身就要去做,被徐若木喊住:“等等,別急。要是蓋完了就回來找我,如果我不在就去紅磚隊找陳小山,到時我給你個好東西,你得跟它混熟,不然到時候你可有苦頭要吃。”
陳二山叫了幾個人開始蓋房子,這房子比普通人家裡要大百十倍。
這是徐若木跟他交代的事情,當他知道自己的任務是蓋房子以後氣餒了好半天,不過聽到徐哥說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後又開心投入其中了。
……
陳大山徐若木四目相對,兩人又同時看向地面。
一座高高隆起的土包上密密麻麻全是螞蟻。
事情正如徐若木所預料那般,甜食能吸引來成群的螞蟻,土包下肯定還有蟻后。
他正是要利用蟻后來持續繁衍工蟻。
陸陸續續又撒了些蜂蜜在地上,再等幾日就能開始圈養了。
做完這些,陳大山又跟著徐若木來到鐵匠鋪,五把帶有LOGO的刀和一把連發式弓弩被一起交到徐若木手裡。
“你讓我打造的這把弓弩有些意思,威力巨大不說,裝填也方便。”黃鐵生有些佩服說道。
徐若木白了他一眼,這玩意可是現代產物,純機械原理,你這人力拉弓能比得上麼。
拿了一百貫銅錢給黃鐵生,徐若木帶著陳大山回到了陳家村。
紅磚隊現在的產量比之前多了近兩倍,所謂熟能生巧這個結果徐若木並不意外。
可陸陸續續有人昏倒讓徐若木沒有想到,瞭解後發現大家對待做工都很積極,但大量的消耗體力加之吃得少就容易身體透支。
按常理來說每日分發的工錢足以解決溫飽且還有富餘才對。
可大家畢竟都是農民,手裡有些銅板都想留著過年添件新衣裳,加上目前還未到收穀子的季節,家裡糧食一直很吃緊。
徐若木決定搞一個公共食堂,前世上班工廠裡還管兩頓飯呢,到他這連飯都不管有些說不過去。
叫來陳二山,徐若木說:“你媳婦在家種地嗎?我想叫她來幫忙做飯,看看她願不願意。”
“地裡的活都忙完了,再有一月就是收成了。”陳二山繼續說:“她肯定願意的,我替她答應下來了。”
在知道徐若木是做大鍋飯以後,陳二山也越發敬佩徐哥,這麼多張嘴糧食可不便宜,而且還不要錢。
給做大鍋飯開出的酬勞是一貫錢一月,初步計劃是三人,二山媳婦又找了兩個關係較好的婦人一起進了大食堂。
三人進大食堂第一天,徐若木就交代的很清楚,飯一定要管夠,管飽。
菜必須要餐餐有肉,頓頓有湯。
沒有米肉就去集市買,找陳小曼拿錢就行。
村民知道後個個感激涕零,不僅給田給地,做工有工錢,還管飯。
最重要的是餐餐有肉,還管飽,這樣的活菩薩到哪裡去找啊。
陳二山負責蓋得大房子也完成的差不多了,後又按照徐若木的要求修建了水槽。
一排排用竹條編制好的籠子整齊豎立在棚內,是的,徐若木打算養雞。
從村民家花市價購買了五百隻雞苗,全部有序放在籠子裡。
“徐哥,你幹嘛全部把它們關起來啊?”
徐若木笑著回應陳二山道:“這叫籠養,省心省力,定期喂喂水食排便就行,這樣不容易染疫。等到時雞苗長大,只等著撿蛋就行。”
這個年代農民家裡是養不起太多畜生的,因為連自己都可能隨時餓肚子,沒人能保證畜生有吃的。
所以養雞鴨也只是散養一兩隻,而像徐若木這樣大規模養殖的畢竟在少數。
現在是雞苗階段,先喂些用水泡過一晚的米,等再大些就喂飼料。
這個朝代沒有玉米,所以製作飼料的成分也得有所改變。
徐若木就用大豆和螞蟻跟蚯蚓代替玉米,只要營養跟上了雞仔自然長得快。
而這些蚯蚓和螞蟻徐若木都打算大規模養殖,將來肯定不只是雞,鴨和鵝都要全部囊括。
……
清河縣縣衙,鄭泰撲騰跪倒在陸為民面前,“大人,你一定要替小人做主啊。”
陸為民是青州清河縣的縣丞,乃朝廷命官位居八品。
可以說除了皇帝,這清河縣就是他一手遮天,只要皇帝沒有派人下來巡查,或者是沒有摺子遞上去,這裡發生什麼遠在朝堂上的皇帝都不知道。
這些年清河縣一直沒怎麼活躍在朝堂,除了災年遞上摺子需要撥銀兩救濟,就再也沒有任何清河縣的消息了。
青州接壤西邊莽人,莽國近年來也並未再惹是非,這倒是讓皇帝省下不少心思,兵力駐紮也相應減少許多。
而正是因為這樣,清河縣又處於青州的最西邊,自然更被遺忘。
這也造就了這裡的官員橫行霸道,欺男霸女,貪汙受賄。
給有錢有勢的人撐腰,專門打壓老百姓。
這裡的糧稅可謂全國之首,一批又一批的人造反,但很快又被打壓下來。
最關鍵的是朝廷還一無所知,這個陸為民也漸漸變成了清河縣的土皇帝。
之所以徐若木造反一切來的那麼順利,其實大部分原因都出在村民們已經不信任父母官了。
這些所謂的父母官不為老百姓著想,反而幫著地主商賈來打壓老百姓、
這樣的父母官他們早就想推翻了,可一次次的造反並未取得成果。
老百姓們也在這種日子下越來越絕望,直到一根導火索點燃了徐若木。
老百姓徹底看到了生的希望。